苍溪职中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建设与运行发表时间:2017-12-04 00:00作者:管理员 (一)优化组织机构,搭建组织体系 根据质量保证的五个横向层面,将诊改工作与教育教学常规工作融合,将学校原有常设机构进行重新组合与分工,明确各自在五大系统中的职责,形成三层(校委会、质量管理委员会——职能部门——专业部)管理体系。 1、成立教学质量委员会。教学质量委员会主任由校长担任,相关职能部门成员、专业部长、学科带头人等组成。负责制定学校及专业层面的质量保证政策,考核各部门工作的绩效和质量;下设质量管理办公室,负责执行质量监控、考核性诊断制度建立与运行、全面实施质量管理,撰写学校规划和年度质量报告等工作。专业质量管理小组负责专业的质量管控,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标准、课程标准,开展学情调查与分析,负责课程质量的自我诊改,保证专业建设质量,撰写专业质量年度报告。 2、厘清各部门在五大系统中的归属,明确各自职能,编制工作标准。 (二)完善规划,形成目标体系。 1、基于SWOT原则,完善学校“十三五”规划,确立学校未来五年发展的总目标。以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为依据,各职能部门、专业部制定专项建设规划,包括学校管理、专业建设、师资队伍、校企合作、校园文化、人才培养、内部质量保证等,确定各项工作的发展目标,制定阶段实施计划,做好责任分解,明确每一个责任主体在每个阶段要完成的具体任务,教师和学生制定个人发展规划,构建上下衔接、左右呼应的“十三五”发展战略规划体系,形成学校事业发展的目标链。 按照规划建设年度任务,将规划任务落实到年度工作计划中,实施层层分解落实,同时制定相应任务完成的考核标准,并将任务完成情况与部门绩效考核相结合,确保规划任务的完成。 (三)建立标准,形成标准体系。 1.确定职能部门工作标准 根据各个部门分工不同,按照全面质量发展原则制定各部门的工作流程和岗位标准。明确部门职责,对纵向五系统(决策指挥、质量生成、资源建设、支持服务、监督控制)的组织机构进行优化,梳理职能模块,编制责任权限,将职责具体分解为具体的工作任务,分配到各部门的相关岗位,编制岗位任务书,制定岗位工作标准。工作标准制定遵循SMART原则,即:具体、可度量、可实现、现实性、有时限等。 2、完善专业标准、课程标准。 以专业建设规划为指导,以学生培养目标分析为依据,编制专业建设标准、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进行定期修正,将修正后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分解,落实为课程目标,确定各门课程学生学习达标标准,作为课程诊改的依据。 3、完善教师发展标准 依据师资培养规划,明确师资队伍建设标准,规划合格教师---双师型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的成长路径,制定教师入职(新任教师)标准、教师专业标准(师德素养、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名优教师认定和考核标准(骨干教师、模范班主任、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企业兼职教师标准等,并与岗位聘任和考核融为一体。 4.建立学生发展标准 建立完善由学业发展、职业发展、个人发展、团队发展四个领域,综合考虑学生学习生涯、职业生涯、个性化发展、团队合作精神等要素的学生发展标准。 (四)修订制度,搭建内控体系。 全面梳理学校已有制度,按照建立“五纵五横”质量保证体系的要求,重新归类建构,形成内控体系。 1、完善制度 依照“清单+责任”的原则对制度进行清理、修订、完善、实施。围绕“五纵五横一平台”和诊断要素搭建和完善决策指挥制度、质量生成制度、资源建设制度、支持服务制度、监督控制制度及工作流程,编制《诊改制度汇编》和《工作流程手册》。 2、搭建内控体系 结合“SWOT”分析,确定我们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和风险(threats),从组织体系、目标体系、标准体系、底线体系进行目标分解、制定计划、执行任务到检测预警,建立考核性诊断和质量报告制度,实现质量保证螺旋递进 建立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5个层面,学校-专业部-教研组(岗位、班级)三层质量分析、报告、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反馈实施、运行、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反馈质量诊断结果与改进建议;制定学校质量分析与报告制度,明确质量报告的种类、发布频次、内容、要求等;编制学校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向全社会发布,接受全社会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监督的内控体系。 3、搭建质保体系 制定内部质量保证培训考核制度,培养立足本位、创新发展的责任意识,树立服务需求、与时俱进的现代质量文化理念,形成人人心中有“质量”,校园处处是“质量”的特色质量文化。 (五)搭建平台,形成智能校园 1、完善基础设施,满足运行需求。完成数字化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在“三通两平台”的基础上,实现校园网络全覆盖,把网络信息接入到教室,建设智慧教室;在电子围栏、校园监控的基础上,增加指纹考勤、翻转课堂设备的添置。 2、建设信息管理综合系统。实现校务管理的数字化、智能化,提高学校教育管理的功能和效率。完善办公自动化管理模块、教务管理模块、视频会议系统、监控安防系统、人事管理模块、教职工绩效评价模块、学籍管理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块、学校财务和后勤管理模块等。实现信息可视化、应用智能化、办公高效化。 3.建立质量预警平台,实现多网融合对接。 建设数据平台,指定专人管理,做好采集任务分解,实现状态业务数据采集、上传。发挥学校及各部门自我监控的核心作用,提高数据分析能力、管理能力,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过程、资源管理、学生成长等方面,逐步建立一套在日常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对质量进行自我诊断的两级质量保证及预警制度。年度由质量管理委员会对业务状态数据统计分析,做出业务状态评价反馈,对业务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及预警,学校业务工的大数据为启动下一轮教学诊改工作提供数字依据,为学校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为学校撰写年度质量报告提供数据基础。 实现校内互联网、校园广播网、校园安防网等多网融合,与国家教育资源平台、全国中职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数据互通互联、共享共用,实现资源平台、管理平台的互通、衔接与开放。 |